文/东方亦落

近日有消息称,苏宁的互助计划“宁互宝”开始了内测,其宣传点是“0元加入、最高30万抗癌互助金”。这种模式不禁让人想起支付宝之前推出的“相互保”和京东的“京东互保”。从表面上看,相互保险这种形式似乎成为了互联网金融中的新风口。

相互保险并不新鲜,在17世纪初欧洲工业革命时期,大量的产业工人在恶劣的环境中工作,工伤、疾病和死亡的风险很高,却难以得到有效的救助和保障,所以工人们开始自发地组织起一些相互救济的活动,慢慢发展成为互助保险。

如今在美国等保险业发达的国家,互助保险体系已经相当成熟。许多面临着相似风险的人自愿组织起来,预交一些风险损失补偿分摊金,一旦发生意外由这个基金承担赔偿责任,而中国的互联网相互保险也与之类似。

以相互保为例,免费即可加入,自己出现意外的话最高能拿30万,任何参与人出现事故,都由全体人员均摊赔付款,而单次支付不会超过1毛钱。就在相互保上线一个月之后,京东也推出了“京东互保”,号称“0元加入,最高赔付30万”。

互联网企业热衷“相互保险”,这种生意真能一本万利?-最极客

“猫狗大战”向来为人们津津乐道,而战火已经蔓延到相互保险领域,然而互联网相互保险还尚未成为热点就“夭折”了。相互保被紧急下架,京东互保也面临相同的命运。下架的直接原因似乎是系统性金融风险增加,触动了传统保险公司的利益,所以受到多方投诉,但实际上互联网相互保险这种形式本身也隐藏着诸多问题。

虽然互助保险是以互联网的形式在中国普及的,但要看其中存在的问题依然可以追溯到它的起源。

互联网企业热衷“相互保险”,这种生意真能一本万利?-最极客

最初的互助保险就是大家保证照顾对方,出了事一起扛,这看起来很好,但实际上非常草率,并且缺乏专业性。所以商业保险应运而生,能精准估计每种意外的发生概率,由此计算出每分钱保额对应的价格,降低了均摊赔付的互助形式的风险。

互助保险中的均摊赔付听上去是极其公平的,但它忽略了个体之间的差异,而追求表面的公平。举例来说,老人比年轻人更容易生病,所以如果他们同时加入互助保险,年轻人承担的风险更高。

这个风险是很容易就能想到的,那么更多的年轻人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他们会选择退出,等到自己成为老人之时再来买这个保险,所以互助体系中就只剩下老人了。而老人会发现自己分摊的赔付概率增加,最后可能还不如去买商业保险划算。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所有人都退出,相互保险的生意自然也就做不起来了。

尽管相互保险的模式可以通过互联网崛起,但这其中的问题并不会因为其运作平台的改变就自然得到解决。实际上互联网公司更看重的是相互保险能够带来的高频互动,这些高频互动可以转化为相当可观的流量,给互联网公司带去更大的利益,当然也是给了人们在保险方面更加多元化的选择。

互联网企业热衷“相互保险”,这种生意真能一本万利?-最极客

然而保险行业并非想象中的那样简单,即使是你情我愿的互助保险也并非有钱和有人参与就能玩得转,所以这种生意并非那么容易就一本万利,互联网公司想要做好相互保险,还要经过一个磨合与探索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