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新京报举办主题为“中国经济的定力与潜力”的“看2020财经峰会”, 工信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围绕“工业科技的发展潜力”发表主旨演讲。
李毅中表示,多年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然有不少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他建议在产学研后面加一个“用”字,要在“用”字上狠下功夫。
他还强调了基础研发的重要性,建议组织国家、行业、企业多层次科技攻关。李毅中透露,规划到2020年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要达到15家,2025年40家。
产学研用要在“用”上狠下功夫
李毅中在演讲中提到,多年以来,我国实行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然有不少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关键的零部件、元器件大量依赖进口,自给率只有1/3。
李毅中指出,导致这种状况的一个原因是科技成果转化始终是薄弱环节。因此,他建议,产学研用相结合,要在“用”上狠下功夫,“研发的目的全在于用,只有‘用’了,才算真正进入了市场,创新成果要转化为产业行动。”
他还认为,在产学研用相结合上,用户要自始至终参与研发、设计、制造和营销全过程,这样不仅带来市场信息,特别带来了用户的体验,还因为用户自始至终参加研发全过程,和研发单位就建立了感情,相信它,愿意用它的产品,就为首(台)套使用和产品推广创造了有力条件。这也与互联网背景下提出来的“跨界融合”“众创众包”“互联网+”或“互联网思维”是一致的。
他还认为,在科技成果产业转化的产业链中,设计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设计不仅把科技成果落地、物化了,还饱含着设计者的创新、创意和创造,从研发数据变成工艺包,从方案设计到详细设计,从建造、制造到投入使用,实践着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今年国内将有18万个5G基站完成部署
李毅中表示,近二十年来,我国的通信技术日新月异,创新和应用紧密结合,相互促进,这是从2G到5G发展这么快最宝贵的经验。
如今,5G已经成为各国竞相追逐的热点,但如何使这一最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呢?李毅中认为,首先是5G技术的产业化,要做两件事情:
一是建5G网络,大概要建600万个5G基站,花1.2万亿-1.5万亿,用六七年时间。今年国内将有18万个5G基站完成部署,北京市内重点区域将全面覆盖5G网络,全国有40+个试点城市、城区覆盖,全国覆盖还需要六七年时间。
二是5G终端,最典型的是5G手机,现在许多5G手机已经开始上市了,明年会更好、更便宜(5G终端)。提升信息产业服务能力是一个手段,更重要的目的是要抓好5G与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用户,特别是工业和制造业跨界融合,可以开发出更多的应用场景,取得经验以后,在行业、在全国进行推广,进而提高整个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的水平。
大规模集成电路步履艰辛,还要再加力
在基础研发方面,李毅中表示,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基础研发和原始创新的重要性,提出要加大对基础研发的投入。我国研发投入去年占GDP的2.19%,绝对量是2万亿人民币,仅次于美国。但用在基础科研的投入只有5.5%,发达国家是15%-20%,基础研发投入太少。
美国挑起的贸易摩擦更多的体现在“卡脖子”,让我们经受“锁喉之痛”,为了显凸加强基础研发,工信部提出一个口号“振芯筑魂”。
他提到,我国从2006-2020年第一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共16项,后来又加了1项航海发动机。这17项是举全国之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02项大规模集成电路步履艰辛。在集成电路四个环节中,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制造是我们最薄弱的环节,我们还要再加力。我们在国家层面设立了集成电路基金2000亿元。
据了解,现在国家正在制定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下一轮重大科技专项正在制定。如人工智能、量子通讯。
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攻关薄弱,必须加强
李毅中表示,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攻关薄弱,必须加强。现在国家和相关部委已经关注到这一薄弱环节。据悉,现在全国已经成立了11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还有2个正在组建,如集成电路、信息光电子、智能传感器、印刷及柔性显示,这就是电信制造行业的共性技术,靠企业抓不行。
规划到2020年全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要达到15家,2025年40家。如果有40家,基本覆盖了一些重点行业的共性技术攻关,这是很大的举措。
李毅中指出,大中型企业应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自己的研发中心,现在中小企业应该依托社会公共服务平台走专、精、特、新的路子,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他以华为为例说道,华为发展5G有底气,因为掌握了5G专利世界总数的1/4。我们国家掌握了30.3%,其中主要是华为。华为长期重视科技基础研发,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前四年是9.8%,去年是14.5%,这个比例与国际同行的美国思科、微软在同一水平线上,而且它的绝对量在世界排行第五位,每年120亿美元。华为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赞扬。
转自《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