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联想控股发布公告,正式宣布柳传志卸任董事长,改由宁旻将接任。
如果这个标题用在去年,难免会引来一阵嘲笑。毕竟去年我们的朋友圈,被结束的时代太多了,令人眼花缭乱。但即便是柳传志去年退休的话,我还是要用这个标题,因为他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企业家之一,甚至没有之一。
提起柳传志,就不得不说到联想公司。事实上柳传志和联想几乎是同义词,二者牢牢地捆绑在一起,密不可分。
技工贸和国际化典范,成就全球最大PC厂商
近年来,人们对于联想的品牌形象感知并不算太好。一方面,联想在手机等数字产品和移动互联网新经济领域表现不佳,给人以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印象;另一方面,联想的营销公关不力、频频失分,出现了品牌老化的态势。
这些都是客观的事实,横向和其他行业、其他巨头相比,联想这些确实落后了。但纵向与同行业、过去的自己相比,联想数十年来整体还是非常成功的。
联想成立于1984年,从仅20万元资本的贸易公司起家,逐渐向技工贸一体化企业发展,柳传志一手将其打造为全球最大的PC生产厂商。如今,联想年营收超过3000亿元,占据近半的国内PC市场,全球市场份额也超过22%,行业地位非常稳固。在全球范围内具备如此市场地位的国内企业屈指可数,而联想正是少有的几家之一,不可谓不成功。
近十数年来,包括联想在内的国内企业纷纷走向海外扩张之路。其中并购是巨头扩张和国际化的必修课,但并购的整合却非易事。平均来说,公司并购整合成功的比例在25%左右。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并购最终以失败告终。其中国际并购因为国家和民族、企业文化的差异,成功的概率更低。因此,当2005年4月联想宣布并购IBM PC业务时,外界也抱着质疑的态度,甚至在内部也遭遇了不同的声音。
不过,回过头来看,14年前的这桩生意极具长远战略价值。它不但帮助联想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实现了与对手一较高下的规模经济,还带来完善的全球渠道和国际化运营团队,为后来联想的全国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有人进一步认为,这桩并购成为了联想全面国际化的真正开端,联想的海外扩张思路和方法论也是在此次收购中逐渐形成,并贯穿了此后的多桩交易,主导了联想在国际市场的开疆扩土。
如今,联想的海外业务营收占比超过了7成,对单一市场的依赖程度大幅降低,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从贸易经销到生产制造,再到自创品牌和国际化,联想称得上是国内传统商业经济下的佼佼者。这一切,都是在柳传志的管理和决策下逐步推进,联想今天的成就主要归功于他并不为过。
可以说,柳传志未必是最成功的中国企业家,但却是带领民企全面国际化的第一人。
上个月,联想发布了最新一个财季的财报。数据很漂亮,上半年总营收达1801亿元,第二季度营收948亿元,连续9个季度同比增长净;利润14.2亿元,同比增长20%。
但隐忧同样扎眼:PC业务仍然是顶梁柱,占据了7成以上的营收;而寄予厚望的数据中心业务和移动业务却不增反降。联想的今天依然光彩动人,但它的明天却暗淡得令人担心。
2016年,我曾经从策略层面梳理了一下联想,认为它错失了四个关键的转型:1、没有实现从PC向移动终端的转型,错失了移动互联网的红利;2、没有实现从制造业向服务的转型,硬件厂商的利润日益微薄,而服务才是未来;3、没有实现从工业品牌向消费品牌的转型,联想在PC市场的成功多数源于企业和政府渠道;4、没有实现从营销到技术驱动的转型,科技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是致命的弱点。
要说联想没有观察到市场动向,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无论是互联网还是智能手机业务,联想入局都非常早。而这两大领域,恰恰是后来新巨头纷纷崛起的新兴市场,阿里、腾讯、美团、华为、小米等新贵们都发迹于此。
之所以联想没有在这两个领域获得成功,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首先是策略上不够重视,缺乏长远眼光。联想往往没有将新业务提高到未来核心业务的地位上,往往浅尝辄止,一旦受挫就迅速收缩。门户业务FM365便是明显的例子:1999年10月,FM365上线,拥有新闻、邮箱、搜索、游戏、软件等频道,鼎盛时曾与新浪、搜狐、网易并称四大门户。然而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联想认为互联网不具有价值,便迅速按下中止键。最终FM365网站消失,甚至连域名都被他人抢注,这笔上亿美元的投资就这样白白地打了水漂。
其次是运营思维落后,墨守成规,缺乏创造力。联想似乎一直活在过去PC市场的成功经验中,试图复制在新兴业务上却总遭打脸。手机业务是最好的说明:在运营商渠道时代,联想手机一度在国内市场高居第二,但随着消费者时代到来便辉煌不再。前手机业务负责人刘军辞职后,有人认为他的思路便是联想集团在PC时代思路延续,专注于规模、成本、供应链管理,却忽略了市场和消费者。一个刘军并不可怕,联想手机业务日益边缘化的现状喻示着,可怕的是一群人都是刘军,换谁上来都一样。
错失了这些关键的转型,以至于:14年前PC行业初呈下滑态势,联想是一家PC厂商;14年后PC市场已成昨天黄花,它还是一家PC厂商。
这些年来联想未能与时代同步前进,虽然柳传志退居二线不负责具体管理和经营,但他作为集团掌舵人显然难辞其咎。作为职业经理人,杨元庆等高管的表现合格,但想打破当前的僵局,联想有必要反思甚至重建其企业文化和管理机制。
柳的成功和局限,都是时代的烙印
与现在拿着风投基金、入驻高档写字间的创业公司相比,早期国内企业的创业环境要艰难得多。没有资金、没有指导团队,没有核心技术,唯一的利好就是当时还处于卖方市场。即便是强大如联想、海尔等老牌巨头,也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下创业发展起来的。据称,当年为了企业能生存下来,柳传志甚至还倒卖过运动鞋。如果不是早年上山下乡的艰辛环境历练了他们,柳传志们也未必能挺过早期的困难期,迎来日后的辉煌。
但也必须指出,那个时代的局限性也禁锢了他们的视野和思维,让他们无法顺应新时代的变化,错失了大好机遇。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新形势下,柳传志没有能像马云、马化腾等60后、70后辈企业家那样,带领着联想完成策略转型和升级。这不仅是柳传志个人的遗憾,更是那个远逝时代留给这一辈老企业家的集体缺憾。
无需苛求这些老一辈企业家,时代的背景环境造就他们坚毅的性格,帮助他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获得了成功,已经值得敬重。柳传志的退休,象征着那个传统商业时代的结束。至于未来,还是交给年轻的企业家们吧,毕竟新时代是属于他们的。
注:本文首发新京智库
蚂蚁虫——科技自媒体、企业战略分析师,虎嗅、钛媒体、艾瑞等多家科技网站认证作者,曾入围2015年100位科技自媒体作者、2016年钛媒体10大年度作者、2016年品途网10大年度作者、2018年砍柴网年度作者,微信公众号:minian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