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微信宣布灰度测试订阅号付费功能。开通此功能之后,运营者可对原创文章的部分或全部内容设置收费,定价在1元~208元之间,而用户付费之后方可阅读全文。
当然也并非每个订阅号都有资格使用付费功能,为了保证内容的质量和用户拥有良好的阅读体验,微信规定只有注册超过3个月、至少发表了3篇原创文章,并且在最近3个月没有严重违规记录的订阅号才可以使用此功能。
微信推出订阅号付费功能,是希望优质的内容创作者能够通过自己的知识更好地赚钱,平台愿意为这样的创作者提供更多渠道,充分体现创作者的价值。当然付费阅读也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如今的资讯平台、问答平台、网络电台、视频平台,只要是和“内容”有关的,都在或多或少地尝试内容付费,并且普遍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
2016年被视为内容付费元年,中国的内容付费用户规模自此呈高速增长态势。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数据来看,截至2018年,知识付费用户规模达2.92亿人。尤其是在移动支付工具普及、知识版权进一步加强、内容体系日趋完善的大背景下,用户的内容付费习惯逐渐养成,也推动了内容付费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然而近两年来,内容付费的热潮已逐渐冷却。一方面是创作者难以持续地输出高质量的内容,另一方面受众也开始反思:曾经我们以为花了钱就能看到和听到好东西,然而这些付费的内容真的都那么值得付费吗?所谓的“碎片化学习”实质上又能对自我提升起到多少作用呢?
不过微信还是走上了内容付费的道路,尽管内容付费的热潮已退但仍有“余温”,并且这种举动也契合了前几天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的演讲中关于“内容”的部分。即使内容付费已不像前几年那般火爆,但微信公众号里认真做内容的创作者大有人在,他们也确实应该得到更多的回报,这大概也是微信想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运营者还能自行删除付费阅读内容。也就是说即使读者为内容花了钱,也有可能因为运营者的删除而无法阅读。对此微信给出的建议是:运营者应该在付费阅读文章发布之前就严格把关质量,对用户负起责任。
然而用户对微信推出的订阅号付费功能也许不会买账,至少在现阶段不会。想想我们的微信里关注了多少公众号?能每天打开的又有几个?以前对未读的内容,微信公众号还会显示数字,使得许多“强迫症”不得不点开,哪怕只是为了消除数字也要点进去,至于看不看的可就不一定了。后来微信用红点代替了数字,这样一来就更没人点进去了。
所以微信公众号内容免费尚且吸引不到太多流量,如果再加上付费这一门槛,恐怕情况更糟。从网友对这件事的反应就可以知道这一点:一些人表示“付费就不看了,还能少玩手机”;还有人认为这一功能“正好能让一些没有价值的公众号解散”;有运营者表示“不收费也没人看”,真的是十分“扎心”了。
当然,微信推出订阅号付费功能的初衷是值得肯定的,让好的创作者得到更高收益,从而激励优质内容的产出,实现内容创作者的价值。但是恐怕还要注意方法,仅仅将内容设置为“付费”显得有些无力。其实现在微信也有“赞赏”功能,这种用户自愿而非强制的方式应该比订阅号付费更能赢得用户的好感度,所以微信即使要将内容变现,也应该好好思考如何以恰当的方式来实现这一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