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国产编程语言“木兰”的口碑有如过山车,从顶点迅速跌至低谷。

几天之前,有媒体报道中科院计算所旗下的实验室发布了一款名为“木兰”的编程语言。项目负责人对外宣称,这套编程语言自主可控,很可能成为“智能物联时代的C语言”。最关键的是,木兰的设计和开发都是中国科研团队自主完成的。

编程语言“木兰”实为Python换壳?自主创新不该操之过急-最极客

这无疑是个令人振奋的消息,然而大家还没高兴几天,木兰就被不少懂行的网友“扒皮”。他们表示,所谓的木兰其实就是近年非常火爆的编程语言“Python”换了个壳,或许说根本就Python,因为连二次开发都不存在。

最后,该项目的相关负责人出来道歉,承认“自主开发”的说法是夸大其词,并且表示木兰是想要应用在中小学教育领域,而并非宣传时所讲的“智能物联网”。从这样的解释我们已然明了,这又是一桩挂着自主研发的幌子,实则“欺世盗名”的“研究成果”。

之所以说“又”,是因为这种事在中国科技界发生了不止一次。

去年一款宣称融资2亿、自主研发的浏览器“红芯”,最后被扒出来是换壳的谷歌浏览器。其实360、搜狗都是基于Chromium内核在做产品,但他们明确表示过自家的浏览器是怎么来的,还因对开源的推动而得到过谷歌的褒奖。而“红芯”项目的负责人隐瞒套壳事实不说,还能吹成是“打破垄断”,用心和目的都不纯。

编程语言“木兰”实为Python换壳?自主创新不该操之过急-最极客

再往前的2014年,一款名为“COS”的手机操作系统也同样打着“自主创新”的旗号,宣称支持10万款应用。然而COS的界面系统和HTC的Sence UI相似度极高,也不过是一场空欢喜。

不过,最令人气愤的事情十几年前就已经发生。2003年2月,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宣布自主研发了“汉芯一号”,并借助该芯片申请到科研项目数十个,获得的科研基金高达上亿元。然而经过调查之后发现,所谓的“汉芯一号”不过是从美国一家公司购进芯片,然后雇人用砂纸将芯片表面原有的标识去掉,最后加上“汉芯”标识而来。

编程语言“木兰”实为Python换壳?自主创新不该操之过急-最极客

不论是十几年前的“汉芯”还是今天的“木兰”,都可以说是中国科技界自主创新道路上的“耻辱”。论起芯片、编程、系统这些科技产品的核心部分,美国依然要强过中国许多,所以中国对“自主研发”的期盼也就愈加热烈,毕竟没有人愿意一直受制于人。

然而任何事都不能操之过急,自主创新也是如此。激进的恶果已经一次又一次地显现,但从十几年前到现在,还是不断有人利用这种热烈的期盼骗取名利,让本可以成为骄傲的自主创新一次又一次地被泼了冷水。以后再提到“自主创新”,大家可能要先在心里仔细思量一番:这到底是真的突破还是又一次的骗局?

其实在自主创新这件事上,稳扎稳打比操之过急更好。这么多年,我们也并非没有取得过好成绩。去年华为被美国一再为难,但也没耽误其自主研发的海思麒麟芯片和鸿蒙系统不断成长,华为也因在芯片和系统方面有了底牌而更加硬气。

此外,中国知名芯片品牌“龙芯”也有了一定的地位。虽然还没法和英特尔这种级别的产品比肩,但是也在不断进步,中国的自主定位系统“北斗”中,就已有三颗卫星采用了来自龙芯的芯片。

最为紧要的是,科研本就是非常严谨的工作,容不得半点含糊,更无法弄虚作假。否则就算是能够蒙骗一时,也不可能永远不被揭穿。技术上的落后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落后还要假装有能力,用“自主研发”自欺欺人,到头来损害的不仅是个人利益,整个中国的科技行业都会因此而受到影响。所以自主创新这件事没有捷径,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获得真正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