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Someet创始人白惠泽在其官方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是时候说再见了,致Someet用户的一封信》的文章,引发了不少关注。文章的核心是“Someet”要关闭,不少人为之惋惜,但也有许多人一头雾水,不知“Someet”为何物。

Someet其实是成立于2015年的兴趣活动社交平台,秉持着“人人都是主办方”的理念,针对大城市的年轻人,让每个用户都能自由发起并参与线下活动,而这些活动的本质是将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聚集起来,以兴趣为核心从而打破“社交壁垒”。

其实不单是Someet,在中国几乎所有的社交活动平台都不能算是“大众”生意。尽管白惠泽在文章中表示Someet的倒下不是受疫情的影响,也不是“做不下去”,而是因为自己找到了新的人生阶段,但事实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起源于国外如火如荼的兴趣活动社交生意进入中国后却一直不温不火,其中的原因较为复杂。可是成为不了“大众生意”就一定没前途吗?在中国互联网市场上,“突破圈层”、“吸引尽可能多的用户”被奉若圭臬,不过这也并非绝对,因为“大众”不全意味着成功,“小众”也不代表失败。

一、受众不多气质独特,活动社交平台天生“小众”

严格来讲,活动社交平台的形式起源于国外,而且是早在PC时代就已兴起。

成立于2002年的Meetup是最早的活动社交网站之一。用户可以发起或寻找一些本地的活动,包括健身、音乐、语言学习等。Meetup利用各种活动帮助人们互动沟通,建立人际联系。2017年被WeWork以 2 亿美元收购,2019年Meetup在全球范围内的用户数超过4400万人。

那时的互联网活动社交平台Evite自称是“顶级互联网活动策划站点”,有数据显示其每小时发送的邀请量达25000个,每日的邀请量可达到60万个,当然无法和如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量级相比较,但在那个时代已经相当不错了。

Someet关闭,“小众”的活动社交生意在中国能否继续?-最极客

此后,活动平台MySpace超越了Evite,每日邀请量达70万个。2009年3月,MySpace采用了Slingshot Labs小组开发的应用程序改进了其社交地图,并对群发邀请等功能进行升级。

那时Facebook的活动业务已拥有很多流行功能,据称用户每月发起的活动达到250万个。而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Facebook继续发展壮大,并形成了活动社交矩阵,于2016年10月推出了名为“Events”的独立App。

Someet关闭,“小众”的活动社交生意在中国能否继续?-最极客

用户可以记录将要参加的活动,还能查看好友 " 可能有兴趣参加 " 的所有活动,这款App可以根据用户的位置、兴趣和时间安排向用户提出应该参加哪些活动的建议,在2016年就有超过1亿的用户在使用该功能。

从国外活动社交平台的发展历程来看,时间已将近20年,而且势头也相当不错。然而当这门生意进入中国,似乎就不那么广为人知了。这里面因素很多。

一是中外不同的国情和文化背景。

欧美国家的人一般注重自我娱乐和个性消费,对于满足自己兴趣的消费向来不吝啬,不仅爱玩,并且觉得玩乐是理所当然。这也和欧美国家个人经济水平与工作环境有很大关系,有“闲钱”,有宽松的休息时间,就可以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付出更多的成本。

但这在中国行不通。尽管中国人的经济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相对于欧美国家而言仍有差距。奔波在奋斗线上的人依然占多数,即使是有休闲时间,也被多样的线上娱乐活动和传统的线下活动占满,对于以兴趣为主的线下聚会多数人并不“感冒”,加之这类活动目的性不强,不太符合中国人的习惯,因此无法在中国普及。

二是这类活动的目标用户和气质决定了其“小众”的特点。

像Someet的目标用户一开始就是定位于一二线城市的青年人,颇有些“小而美”的意思,而Someet创始人白惠泽曾是“青年洞察研究员”,深度融入青年文化及一二线城市本地青年生态。

而Someet上面的活动也多是制作首饰、制作鸡尾酒、抖腿大赛这种目的性不强的活动。中国人信奉“无利不起早”,这类活动似乎无法令参与者得到实际的利益。而且许多活动都带有一种强烈的“文艺气质”,这种气质本身就有些“曲高和寡”的意味,是将大众“隔离”在外的,自然也就不太可能对大众群体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三是活动社交这一行业自身在中国的发展年头并不算长。

与国外近20年的时间相比,该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尚不足10年,成熟度不够。此外中外“土壤”不同,在国外可以迅速普及的活动社交平台,到了中国发展速度缓慢下来。虽然“体验经济”在中国已初步形成规模,但仍然需要时间去进一步培育。

此外,从这类平台自身来看,许多地方还存在不足。以豆瓣同城为例,在刚刚兴起的那些年,与其他应用相比,豆瓣同城活动聚焦、界面清晰、用户体验好。当时智能手机还未曾出现,PC时代的活动社交市场中豆瓣同城一直领先。

然而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豆瓣同城仍然停留在PC时代的流量经济状态,App上只能查询活动,而无法实现线下参与者之间的互动,没法满足用户的社交诉求,并且其他的社交平台兴起,带走了豆瓣同城上的许多流量,以致于豆瓣同城逐渐没落。

而在Someet创始人白惠泽的文章中则提到2017年融资失败之后,Someet经历了公司负债、半年发不出工资等困境。虽然从去年起公司的自有业务再次受到重视,但团队大部分精力仍投入到了营销项目中。

Someet关闭,“小众”的活动社交生意在中国能否继续?-最极客

即使是身处中国活动社交行业头部阵营的Someet和深耕多年的豆瓣同城都会面临如此困境,可见其他的同类产品也并不好过。

这样看来,活动社交这门生意在中国注定成为“小众”。但“小众”就意味着失败吗?

二、“小众”并非失败,活动社交平台按既定轨道前行即可

在中国互联网市场中,入局者们总想要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获取尽可能多的用户。跑马圈地、抢占先机……许多互联网行业在兴起之时都必须来一波这样的操作,似乎这是互联网行业发展过程中的“标配”。

但这似乎形成了一种偏见:作为互联网平台,如果无法获取更多用户,就意味着失败。但实际上这属于一种误解,起码对于活动社交行业不是如此。

首先从定位上来说,活动社交在中国面向的本就是小众群体。扩张什么的都是后话,先把这些固定的用户服务好才是要务。

Someet关闭,“小众”的活动社交生意在中国能否继续?-最极客

而且现在小众也不意味着一直无法取得突破,想想当年的B站,也是小众到无以复加。而今天B站对外发布的2019年Q4季度及全年的业绩报告显示,B站在营收上同比增长74%,Q4平均每月付费用户达880万,同比增长100%,营收首次突破20亿元大关。

B站的成功也是经过数年努力之后得来的。同样是针对年轻用户,同样是有趣有看点的内容,活动社交平台也都具备。而且从数据来看,活动社交平台的成绩还是相当不错的,Someet五年的时间内举办了上万场活动,用户数将近46万人,参与活动的超过4万人,活动发起人数超过4千个。

这种量级的数据或许没法与那些互联网巨头的用户数和活跃度相比,但从中国活动社交行业的发展来看已经是相当不错了。而且活动社交本身的魅力在于,它将线上社交打破时空与身份的限制的特性用颇具趣味的方式转移到线下,既满足了用户对线上社交的需求,又能让用户在线下遇到志同道合的人,而线下社交的粘性远高于线上社交,并且能够将社交的价值最大化。这些特质对互联网平台而言非常重要,对活动社交平台之后的发展和变现可能起到重大作用。

活动社交平台在内容的设置方面,往往也是新颖而有趣的。豆瓣同城的话剧、音乐会、大V演讲,面包猎人的手工课、鸡尾酒调制体验,Someet的黑暗音乐会、二手酒馆、阿根廷探戈等等。而且现在就连美团这样的大平台上,“休闲玩乐”分类中也有“密室”、“DIY手工坊”、“轰趴馆”等项目,也从侧面证明了以兴趣为核心的活动社交领域有不错的前景。

Someet关闭,“小众”的活动社交生意在中国能否继续?-最极客

尽管活动社交行业在中国市场上仍然未达到高度成熟的阶段,平台在运营和内容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但从当前的趋势来看,应该继续按现在的方向发展,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弥补不足,而不必为了迎合大众或所谓的“互联网行业规则”而刻意变更方向,毕竟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要走小众路线。成功本就没有标准定义,在互联网行业中也是如此,对于活动社交平台而言,能把握住“小众用户”,也不失为一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