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腾讯市值超越中国移动,标志着新时代的到来,也反衬了电信巨头转型之困。

中移动市值被腾讯超越,取消漫游费亦难解转型之困-最极客

随着中国联通对外宣布明将自今年10月起开始取消长途漫游费,国内三大移动运营商都将明确表示要取消长途通话漫游费。这项存在了20多年,也是被用户诟病多年的收费标准终于要退出历史舞台。

关于长途漫游费的前世今生,并不重要,在此略过。对于消费者而言,多年来的长途漫游费是项沉重的经济负担。由于产生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为零,长途漫游费可谓暴利惊人,很长时间内都是三大运营商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这次它们却为何愿意忍痛割爱呢?

语音业务下降,漫游费渐成鸡肋

这和移动通讯的市场现状有一定关系。之前国内移动巨头的业务大头是语音业务,其营收占比甚至一度高达6成以上。但近年来随着微信等OTT应用的冲击,很多用户与朋友的联系和沟通逐渐转为使用这些社交应用,甚至不少商务联系也放在更快捷又成本低廉的OTT应用。于是导致三大运营商的语音业务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迹象,逐步让出头把交椅的地位。

以中国移动为例,据其最新发布的2016中期业绩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其无线上网收入占其总收入的43%,而语音收入只占37%,流量业务收入首次超过传统的语音业务,成为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

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3G时代的用户争夺战中,全国一费制得到大力推广,三大巨头的资费套餐中长市合一的比例越来越高,真正收取长途漫游费的用户比例已经不多。以中国联通为例,目前只有4%联通用户还有长途漫游。中国移动虽然可能影响略大,但其利润率较高,也足以消化。中国电信的数据尚未披露,但从之前董事长杨杰的从容表态来看,也不会对其营收造成太大的影响。

也就是说,随着语音业务的重要性下降,和全国一费制的普及,漫游费已经渐渐成为鸡肋。即使是全面取消长途漫游费,对三大运营商的收入影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不过企业都具有逐利的天性,特别是权责不明又没有充分竞争的国企,指望它们主动放弃收取漫游费是非常不现实的,哪怕它只是一块鸡肋。

漫游费取消缘于行政干预的压力

多年以来,各界人士一直纷纷要求三大运营商依照国际惯例,取消不合理的漫游费,以维护用户的合法权益,但都没有得到三大运营商的正面回复,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9年前,2007年的两会上就有代表提出取消漫游费的建议。

虽然后来三家为了争夺用户,纷纷推出长市合一的多种套餐,使得一部分用户在支付较高金额套餐费的前提下获得了漫游费的减免,但这件事情真正出现转机是在2014年夏天。当年7月,北京市消协联合天津、河北消协公开致函发改委、工信部和三大运营商,呼吁逐步降低并最终取消京津冀地区长途漫游费。三省市消协联手,加上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形成了较大的舆论压力。

这次呼吁终于有所成效,2015年8月,三大运营商宣布取消了京津冀地区长途漫游费,但仅限于手机用户。这次呼吁成功的关键,不在于诉求消费者权益,更多的是打出了“漫游旨影响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经济牌,而京津冀一体化是中央和三个省市共同的宏伟经济目标,从而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同样,这次三大运营商宣布取消长途漫游费,极可能也是受到行政干预施压的结果。

今年4月28日,针对社会各界对电信行业垄断和资费居高不下的不满,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曾公开表示,将会重点考虑用户取消漫游费在内的各种诉求,将有关落实工作纳入企业日程,推动资费进一步下降。

这边工信部才发声要“将有关落实工作纳入企业日程”,短短三个多月后,三大运营就陆续宣布取消长途漫游费,并列出了各自的日程表,很难不让人把两者的因果关系联系到一起。如果没有来自工信部甚至更高层的行政压力,难以想象一直无视民意的三大运营商能够具有如此的高风亮节。

面对新形势,三巨头应对各有不同

从目前的观察来说,中国电信提出的解决方案最为彻底。中国电信董事长杨杰于7月15日表示,今年中国电信将逐步取消长途漫游费,并将率先推行全流量计费,即电话、短信折合为流量,统一计费。也就是说,未来中国电信的语音业都不再按时长,而是按通话产生的流量来计费,当然就不存在收取长途漫游费的基础。

其实中国电信的计费方案并不是针对取消长途漫游费,而是因应市场和业务结构变化而采取的改革方案。这表明中国电信对自己的定位从原来的通信服务商,转变为基础数据业务服务商。中国电信这个策略倒是一脉相承,当年电信企业群起围剿微信时,它的态度表现得最不积极,据说当时它的数据业务就已经做得不错了。

同样面对市场变化,中国移动想走的则是另一条路子。在经过了近两年的沉寂后,近日中国移动又开始对外积极推广融合通信业务,并宣称下半年即将商用。中国移动的所谓融合通信,就是对手机中原来的通话、消息、联系人的功能进行升级。比如通话不仅仅是打电话,而可以实现高清语音、高清视频、多方通话、通话过程中消息并发;消息功能也从原来的短信功能升级到发送文字、图片、位置等内容;而联系人增加了公众账号和其他社交软件的绑定功能。因此有人总结说融合通信就是微信+手机通信录的深度融合业务。

与微信需要下载APP应用不同,融合通信的这些功能嵌入手机系统底层,打开手机就能使用。但这意味着中国移动需要定制手机,在生产中就在手机系统中嵌入。这意味着推广成本非常庞大,在国家政策限制硬件补贴的情况下要实现推广都是个难题。

最另类的莫过于中国联通,面对市场变化竟然毫无反应,至少我们没有看到它的改变。既没有像中国移动那样对产品功能全面升级,也没有像中国电信那样开始整合产品以顺应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变化。三大运营商中,中国联通的表现最差,连续多个财季用户数量下跌,看来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反应迟钝,电信巨头转型屡受挫

面临市场变化,运营商做出了一定的应对,但总体感觉是亦步亦趋,反应迟钝,在转型上患得患失,不够主动果断。

中国移动的融合通信是2014年为应对微信的冲击而推出的产品,当时受微信的冲击,三大运营商包括中国移动在内的语音和短信两大支柱业务均面临下滑。中国移动的反应还不算太晚,还应景地打出短信“免费”的口号。但两年之后却仍然没有正式推出,而微信已经从当年的4亿增长到如今的8亿,成为全民性的基础社交应用。整合通信面临的市场环境更加严峻:当年冲击最大的是短信业务,如今忽略到财报都懒得披露,而语音业务也大幅下降,用户的使用习惯和社交关系都比之前要稳固得多,想撼动微信几乎没有希望。恰恰是中国移动自己耽误了时机,造成被动。

事实上中国移动开发过或试图研发过不少好产品,比如飞信、手机支付、移动阅读。中国移动很早就意识到手机支付的前景,也曾经多次投入重金组建团队研发手机支付来切入市场,但都因为受到各方面阻力或其它因素半途而废,产品一直
没能面市。看着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移动支付市场上的风光无限,蚂蚁金服估值更是高达600亿美元,本有机会领先一步甚至成为巨头如今却沦为路人甲,不知道中国移动心中是何滋味。

其中最可惜的就是飞信,它甚至一度拥有4亿用户,成为2G时代的即时通讯应用王者。但因为缺少应变和用户思维,在3G时代产品落后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逐渐被界面友好、功能强大的微信等新应用取代。如今,飞信仍然存在,但用户数量和活跃人数均无法与早前相比。中国电信的易信起步太晚,更多是表明自己想要主动转型的姿态。

当然飞信令人扼腕的真正原因,中国移动内部视之为服务自己用户的一个辅助沟通工具,忽视它的社交功能和背后的用户价值。这与黑莓BBM的境况非常类似,沦为主营业务的附属工具,在内部难享应有的话语权而无法得到独立发展,最终被其他社交应用击败是必然的。

市场垄断不打破,难解转型之困

造成三大运营商转型艰难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国企相对僵硬的管理机制,但另一个方面则是市场垄断。

目前国内移动通信市场的格局仍是三大运营商为主,曾经视为打破市场垄断的虚拟运营商并未得到想象中的份额,对三大运营商的冲击很小。由于号码、资费等资源完全受制于三大运营商,虚拟运营商的成本甚至高过三大运营商的套餐资费,虚拟运营商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极其有限。残酷的市场前景使得超过百万用户的虚拟运营商屈指可数,很多企业甚至根本没有实际开展业务,国内移动通信市场处于寡头垄断的现实情况并没有任何变化。不知道广电取得牌照后有何表现,能否给市场带来一些新变化。

由于垄断了基础数据业务,语音业务下滑并没有影响巨头们的业绩。最新财报显示,除了不争气的中国联通外,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的营收、利润均持续增长。在一个自然增长的垄断市场里,只要不犯太大的错误,其实都会有不错的收成,那么又何需多少创新和服务的意识呢。

这也决定了市场垄断不打破的话,电信运营商就难解转型之困。未来的互联网时代经济,是社交+内容+服务的新形式。中国移动做过多次转型尝试,试图转型为类似腾讯的互联网服务企业,只是一直没成功,至今仍在尝试。中国电信目前的定位比较明确,那就是要从原来的通信企业转变为基础数据业务服务商,只是市场发展空间比较狭小。完全没有策略的是中国联通,那个曾经以长市合一变相取消漫游费的企业近几年毫无亮点,照此形势发展下去,当市场自由竞争时先死掉的最可能就是它。

而就在昨天(9月5日),腾讯首次超越中国移动成为亚洲市值最高公司。股价高低不能代表什么,但事件却清楚表明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最后用前段时间的朋友圈来结束本文:有好友发动态抱怨中国电信的信号太差,结果不少朋友纷纷回复揶揄那是因为他还没用过中国联通的服务。当最基本的服务质量都无法保障时,其实谈转型策略都是没有意义的。

​注:本文首发于《新财经》杂志2016年9月刊,网发有所调整。

【作者介绍:蚂蚁虫,科技评论人,专栏作者。微信公众号:蚂蚁虫(minian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