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困境之中的华为终究还是做出了理性、现实的选择,华为在官方声明中将出售荣耀业务资产定义为一场"自救行为",坦诚之下藏着万般无奈。
对于华为来说,无论从荣耀对华为整体市场份额的贡献率,还是全场景IoT布局的战略意义来说,荣耀品牌在此次分割之前都是一块优质资产。但问题在于荣耀一直与华为共享一套技术体系和供应链,因此以华为目前的处境来看,关键零部件的供应问题得不到解决,荣耀同样也将面临无米之炊的困境,优质资产也将因此变成华为的累赘和负担。
华为不得不以出售的方式彻底撇清与荣耀的关系,而有了新东家的荣耀也获得了一个新的身份。脱离华为的技术体系和供应链之后,荣耀还是那个荣耀吗?这既是消费者对荣耀新身份的认同问题,也是荣耀接下来将要面对的一场身份危机。
完成对美方商业限制的规避之后,荣耀大概率将能够获得高通等美国企业的零部件供应,但同时也意味着荣耀未来的产品中将不得不剔除来自华为的部分,包括麒麟芯片、5G基带芯片,甚至GPU Turbo等华为自研软硬件协同技术。而当荣耀完成这一系列的零部件替换之后,荣耀的身份是否也发生了本质的转变?
这让我想到哲学领域著名的忒休斯悖论。希腊神话中的雅典国王忒休斯自克里特岛归来时所搭乘的木船被雅典人留下来作为纪念,而随着时间流逝,船上的木材逐渐腐朽,雅典人便用新的木材来替换,久而久之,当船上的每一块木材都被换掉了,那么这艘船还是忒休斯那艘船吗?
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都曾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个问题的焦点在于研究身份的本质,特别是一个物体是否仅仅等于其组成的部件之和。组成荣耀的零部件发生了改变,那么荣耀的身份是否也因为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
赫拉克利特有句著名的哲学观点叫"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意指河流在流淌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虽然河还是原来那条河,但流淌的河水却早已不是原来的河水。当然,跳出哲学思辨回到现实中,我们通常不会因为河水的流动否定一条河流的身份,长江还是那条长江,黄河还是那条黄河。
原因在于,事物的运动虽然是绝对的,但同时又处于一种相对的静止中。如果没有相对的静止,我们就无法认识事物,也不能为某个事物做出定义。比如我们的智能手机,当我们说这是一部手机时,手机中的应用在悄悄的运行,搭载的人工智能在无声的进化,但我们仍然认为这还是原来那部手机,因为总有一些本质的东西没有发生变化——至少这些变化是不为人所察觉的。
在智能手机行业中,许多品牌曾经因为经营问题导致品牌身份发生变化。摩托罗拉先是将手机业务出售给了谷歌,而后谷歌又以29亿美元的售价将摩托罗拉出售给了联想。诺基亚卖给了微软,黑莓卖给了TCL,类似案例数不胜数。这些品牌在易主的过程中,采用的零部件和软件技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不管产品如何变化,品牌依然还是那个品牌。
因此当我们讨论"荣耀还是那个荣耀吗"这个问题时,关键在于认识到荣耀在易主的过程中,哪些本质性的东西没有发生变化。
荣耀在过去七年的成长过程中,最为人所称道的是其对品牌文化的打造,通过与多元文化的跨界与碰撞,荣耀为品牌贴上了时尚潮牌的标签,赢得了年轻人的认可,塑造并引领了青年文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智能手机行业的设计理念和审美取向。
荣耀品牌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格调、价值观,既象征符号,不会因为部分零部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荣耀还是原来那个荣耀。但荣耀的新身份能否赢得广泛消费者的认同,目前仍然是个未知数。
最后说几句题外话。讨论事物身份的本质,在科技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当下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特别是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生物电子等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人与机器的界限,人类本身也将面临忒休斯悖论。
假如一个人用智能假肢替换了原来的四肢,通过整容手术改变了原来的容貌,甚至安装上一颗人工心脏,在大脑中植入一颗生物芯片,那么这个人还是原来的那个人吗?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因为不论这个人的器官和容貌如何变化,它的思想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我们据此认为其还是原来那个人。
品牌之于商品,如同思想之于人类,内在的、本质的东西不会因为构成其整体的部件变化而发生变化,也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模糊。多年以后,更多的人记住的是诺基亚、摩托罗拉、黑莓、荣耀这些曾经如日中天的品牌,至于它们在经营过程中的遭遇和周折,有多少人关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