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港股迎来了2020年最大规模的首次公开募股:京东健康登陆港交所,每股发行价70.58港元。京东健康上市后,股价一路走高,最高达到每股123.9港元。截至当日收盘,京东健康收涨55.85%,募得265亿港元,并且以3439.8亿港元的市值超越了阿里健康3215.5亿港元的市值。

股价和市值的飙升,反映出资本市场对京东健康抱有巨大期望。从相关数据来看,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等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平台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并且获得了资本的青睐,其他两家此前就已上市,很可能在未来与京东健康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然而资本的青睐不能代表一切。这些头部平台如今的盈利方式并不十分“科学”,与行业本身的发展轨道似乎有所偏差,并且远未达到互联网医疗领域应有的标准。所以中国的互联网医疗头部平台依然要深入发展,而不是被当前的成绩和资本的重视所“迷惑”。

一、京东健康被资本看好,但“医轻药重”未必是好事

京东健康于2019年5月宣布独立运营,仅一年之后就挂牌上市。从时间上来看,虽然其上市晚于阿里健康和平安好医生,但就其自身的发展速度而言,京东健康在京东体系中的上市节奏已经很快。

京东健康也上市了,但互联网医疗的路仍然很长-最极客

从各项数据来看,京东健康在这一年间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2020年前三季度,京东健康总收入为13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7.1%。而截至今年9月30日的前12个月,京东健康的年活跃用户为8000万,与2017年相比翻了将近一番。京东健康CEO辛利军表示,京东健康每日线上问诊人数超过10万人次,在疫情爆发的高峰期还一度达到了15万人次。

从市场情绪来看,人们对个人健康的重视和今年的疫情使得互联网医疗概念火热异常,这样的情绪让资本市场对相关企业和平台的估值提升。路孚特数据预测,京东健康将使香港今年IPO的总规模超过250亿美元,交易量超过100笔,有望创下10年来最佳。

其实从京东健康刚刚“独立出道”之时,就能够见到资本的身影。当时京东健康获得了超过10亿美元的融资,投资方包括CPE中国基金、中金资本等,投资之后京东健康估值在70亿美元左右。

而在今年8月,京东健康向投资者发行了B轮优先股,融资金额9.14亿美元。其中高瓴资本一家就投了8.3亿美元,之后京东健康的估值达到300亿美元,相当于京东集团总市值的25%,并与阿里健康持平。

而京东健康上市将发行3.819亿股股票,发售完成后,京东集团持股68.76%,高瓴资本持股4.34%,GIC、老虎基金持股超1%。

在京东健康上市之后,与之前就已经上市的阿里健康和平安好医生或许能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从京东健康的种种表现与如今的地位来看,也可以称其为互联网医疗领域的代表,因而资本对京东健康的青睐,实际上也可以被看作是资本对整个互联网医疗领域的青睐。

在这几家头部平台中,阿里健康截至今年9月的年度活跃用户超过了2.5亿人次,使用支付宝医疗健康频道的累计净活跃用户则超过了3.3亿人次。由此来看,阿里健康的年活跃用户数是京东健康和平安好医生的3倍。

京东健康也上市了,但互联网医疗的路仍然很长-最极客

不过京东健康却是几家平台中最早实现盈利的。京东健康在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分别为2.1亿元、2.5亿元、3.4亿元和3.7亿元。阿里健康2021财年上半年才扭亏为盈,净利润2.79亿元。平安好医生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

之所以有这样的差距,主要是因为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在医药零售方面比较强悍。

在京东健康去年108亿元的营收额中,超过94亿元来自医药与健康产品的销售,这也是让京东健康比其他同类平台更早盈利的重要因素。自带的电商基因,加之京东电商的用户偏中高端,以及物流的支撑,使得京东健康依托医药零售所产生的销售额和利润十分可观。

阿里健康得以盈利也是类似的原因。在阿里健康2020财年的96亿元营收中,医药自营业务的收入高达81.34亿,同样依托其电商基因。

与这二者相比,平安好医生医药零售业务的体量就要小得多。2019年平安好医生总营收50.65亿元,其中健康商城业务收入为29.02亿元,包括个人消费者采购收入的15.78亿元和健康商城企业客户采购收入的13.25亿元。

然而,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的高收入未必是好事。

首先应该承认,盈利能力强是好事,能把药卖出去也是本事。但问题在于,当前互联网医疗头部平台的业务比重呈现出了较为严重的不均衡状态: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两家平台的盈利过于依赖药品零售,在其他方面却没有太大的进展;而平安好医生因为药品零售业务不强,在收益方面就比不上另两家平台,甚至还没有实现盈利。

这说明在互联网医疗领域中,除了药品零售,其他的业务做的并不是很优秀,吸引力也不那么强,也进一步证明了互联网医疗并没有深入发展,而是停留在靠“卖药”吸引用户的阶段。

总体来看,今年互联网医疗领域的火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疫情的爆发。疫情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委属管医院通过互联网的接诊量同比增加了17倍,而第三方互联网服务平台的诊疗咨询量同比增长超过20倍,使得互联网医疗领域出现了“井喷”之势,其中的头部平台也借着这股势头赢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资本的青睐。

但是在繁荣之下也该看到问题,现如今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态势有些片面和狭隘,资本更多地介入之后,“盈利”的重要性会更为凸显,然而凭当前“医轻药重”的盈利方式,是难以在这一领域取得长远发展的。

二、不能囿于单一盈利模式,互联网医疗平台应全面发展

其实资本也不是完全“短视”,青睐互联网医疗头部平台,不仅是看好其当前的盈利模式,同样也是看重其长远的发展前景。而发展前景要根据此前及当前的状况加以判断,但问题在于,互联网医疗平台在发展的过程中,方向似乎出现了一些偏差。

京东健康也上市了,但互联网医疗的路仍然很长-最极客

从目前的互联网问诊情况来看,多数的在线咨询服务仅能回答一些关于简单症状的问题,倘若症状复杂,患者仍需前往医院就医;超声、放射、内镜等一系列检查目前无法在线上实现,需患者前往线下机构完成检查;线上医生不具备查看患者医疗数据的权限,这也限制了在线医疗咨询的发展速度。这样来看,互联网医疗搞了几年,貌似还是和传统医疗没什么区别。

这意味着互联网医疗的纵深化程度还远远不够。但这并不表示行业中的头部平台没有做出努力,因为从行业特性来看,互联网医疗虽然是强消费和强需求,但本身也具备投入重、成本高、回报周期长的特点,这就对平台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不是像某些互联网行业那样可以靠烧钱来占领高地。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疫情的催化下,药品零售、医疗咨询等方面获得了较快的增长,但互联网医疗整体并没有发展得很快。

这样的趋势具体到互联网医疗平台,也是会产生负面影响的。例如京东健康,数据漂亮资本青睐,可营收主要靠药品零售,看似稳定,然而在用户粘性、线下嫁接、保险交汇等部分仍然薄弱。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过于依赖某项业务并不是良性的发展模式,京东健康IPO之后必然要拓展,届时由于营收结构单一,很可能显现出不尽如人意的状况。

不过,像京东健康、阿里健康这样本身就脱胎于电商的平台,在做其他业务之时带些电商基因也不足为奇。如果单从商业角度来看,卖药也可以看作是导流的手段,背后的线上问诊、互联网医院等才是真正的大体量生意。

这也是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的关键节点。与医药电商相比,多角度、多元化才是互联网医疗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要想真正深入互联网医疗腹地,头部平台就不能囿于当前盈利的业务,而是应该深度探索全面发展。

好在互联网医疗平台自身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京东健康CEO辛利军曾表示:“如果我们仅仅聚焦于医药领域,格局就太小了”,并说京东健康真正想要实现的是“医疗服务+医药电商”的双轮驱动,即“医药联动”的生态闭环。

依托京东集团的各项能力和资源优势,京东健康正在逐步完善其“互联网+医疗健康”的产业布局。从其资源、规模、财务数据来看,京东健康业务可塑性强,有能力实现持续高增长,未来还是值得期待的。

京东健康也上市了,但互联网医疗的路仍然很长-最极客

而像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等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其它头部企业也同样有机会。想要实现多元化,技术也是不错的辅助工具。早在2018年9月,阿里健康就宣布与阿里云共建“医疗大脑2.0”,搭建了“阿里健康AI中心”,在医疗AI领域有很大的进展。2019年3月,阿里健康又研发出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脑电波癫痫诊断产品,可显著提升医生的脑电图读图效率。

在《2018中国医疗人工智能企业排行榜》中,阿里健康凭借在医疗AI领域成熟的研发能力、多元的应用场景以及秉持的“平台、生态战略”等概念排名第一。AI注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阿里健康在互联网医疗赛道中率先抢占了这一领域,也有不少潜力可待挖掘。

目前的互联网医疗领域确实火热,但身处其中的平台应该及时发现问题,而不是沉迷于当前的盈利与成绩,否则就无法走得长远,这与资本市场的期待和平台入局的初衷也是相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