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巨头为啥都看上了金融信贷?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除了那些耳熟能详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最近越来越多的App中也都增加了借贷功能:例如饿了么的“饿用金”、携程的“借去花”、今日头条的“放心借”......似乎只要是比较出名的互联网企业都增加了这项业务,而且不管平台本身和金融挨不挨边,巨头们都越来越青睐金融信贷业务了。
在2017年小米公司的年会上,小米CEO雷军曾经预言“将来所有的商业巨头都是互联网公司,也都是金融公司”,如今看来竟是一语成谶,就连美图秀秀、百度网盘、贝壳找房这类App里也增添了信贷功能。此外各家手机厂商在出厂设置中也都会把自家金融类的App预装上去,例如OPPO的“分子贷”、华为钱包的“有钱花”以及小米的“随星借”等。
犹记得各种P2P平台接连“爆雷”引发的一系列风波,也使得国家对金融借贷的监管日趋严格,这一切都让互联网金融信贷领域看上去更像是“雷区”,那么互联网巨头如今为何又在金融信贷领域扎堆呢?
第一,互联网创业潮已接近尾声,中国的互联网市场格局尘埃落定,头部App也基本完成用户积累,到了可以用流量变现的阶段,而金融信贷是达到这一目标行之有效的手段。
由于互联网巨头对用户数据已经有了一个相当全面的掌握,因而在风险评估方面更有优势,明确地知晓哪些用户的消费能力和偿还能力足够,从而能够更为精确地开展金融信贷业务。
此外想做金融信贷,必须要有足够的原始资本积累,否则是做不起来的,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做线上金融信贷的都是互联网巨头。过往的经验曾无数次证明:用钱来生钱,绝对稳赚不赔。而金融信贷正是这样的生意,巨头们没理由不动心。
第二,从整体的市场环境来看,现在是入局的好时机。
近年来金融信贷市场得到了整顿,P2P网贷机构全部停业退出,让市场变得更为规范,也让互联网企业看到了前者留下的市场空间。而且越来越多的巨头都拿到了合规的金融牌照,手握庞大流量和牌照而不做金融信贷,就有如捧着“聚宝盆”却不得其用。
此外,中国消费结构正从“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转变,信贷消费市场更是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根据奥纬咨询的数据来看,中国消费信贷市场规模将从2019年的13万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24万亿元,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4%。其中互联网消费信贷市场的规模在2019年为6万亿元,估计到2025年能增长至19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0.4%。这很难不吸引有能力的巨头们进入,想尽办法从中分一杯羹。
第三,巨头们或许也有“从众”和“攀比”的心理。
在金融变现的热潮下,只要是拥有一定的名气和一定量级的用户,就都想要在金融信贷领域做出些名堂来。“用户可以不借,但我不能没有”,其他巨头都有,那么自己也得增添这个功能,否则就好像比别家差了一截似的。就像当年周鸿祎高调宣称“踏实做好安全领域,不涉足互联网金融”,可到最后360金融也是各种宣传。看来潮流的裹挟谁也逃不过,也难怪现在巨头们扎堆了。
虽然金融信贷日渐繁荣并非坏事,互联网巨头也正是热情高涨之时,但监管还是必要的。在监管之下,“花呗”调整了年轻用户的借贷额度,微粒贷也下调了消费信贷授信额度。相信在有序的发展中,互联网金融信贷也会在繁荣的同时愈发规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