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测序生意亟需冷静。近日,华大基因公布了2020年的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华大基因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20.90亿元,同比增长656.43%;营业收入约为83.97亿元,同比增长199.86%。与此同时,华大基因也公布了2021年第一季度的业绩报告,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5.25亿元,同比增长274.94%;营业收入为15.63亿元,同比增长97.6%。
华大基因方面表示,公司整体经营业绩的大幅增长,主要是由于疫情爆发之后,市场对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及检测服务的需求增加。在疫情之下,检测产品无疑成为了刚需,而华大基因的检测业务遍布了全球超过180个国家和地区,华大基因的核酸检测实验室“火眼”也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始运转。
然而这个目前最赚钱的生意,也出现了一些纰漏。近日华大基因在中国香港的新冠病毒检测过程中出现了疑似样本交叉感染的情况,被暂停委派服务流动采样站,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发言人表示:“不排除减少采用华大向政府提供的其他检测服务”。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华大的试剂盒有问题,但信任的裂痕已经存在,难免会影响其日后在这方面的业务。
不过这不是华大基因首次遭遇质疑了。几年前就被质疑其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产品无效,去年还经历了“基因编辑了至少58个婴儿”被举报的风波(后被证实是谣言)。但是自华大基因成立以来,就一直处于是是非非的漩涡中。业绩虽然在大幅提升,但是面临的风险也一直居高不下。
其实不止是华大基因,整个基因测序行业的问题就从来没减少过。
实际上基因测序从理论上讲应该是一门好生意,1985年,美国科学家提出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并于1990年正式启动。中国也相应地出现了一些依靠高校、研究机构等科研力量而成长的基因企业,例如达安基因、华大基因、博奥生物、华因康基因等,都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涌出。而随着基因测序技术发展成本下降,加上Illumina、23andMe等国外的相关企业相继出现,基因检测的商业化趋势愈发火热。
然而与此同时,乱象也逐渐涌出。
例如曾由“女版乔布斯”Elizabeth Holmes创立的血液检测公司Theranos,一度成为硅谷明星独角兽,最高估值曾经达到90亿美元。其最“出彩”的技术是血液检测法,当时宣称的是只需采指尖上的几滴血液,4小时后就能得到240多项检测结果,费用还比医院便宜一半。于是Theranos得到了诸多硅谷和政界大佬的背书,投资人包括甲骨文创始人Larry Ellison、报业大亨默多克以及美国前国务卿等。
然而这种方法在2015年被《华尔街日报》揭露就是个骗局。记者采访了大批Theranos的前员工,还对比了Theranos与专业医疗机构的血液检测结果,发现其检测结果一点都不靠谱,而且连检测设备都是其他医疗公司的,一时间让基因测序乃至生物技术领域都呈现出由热转冷的风向。
但这也未见得是什么坏事。任何的科技都如同达摩克里斯之剑,而基因测序本身在科学方面也面临着尚未解决的难题。除了技术方面的不成熟,基因检测还可能带来歧视问题。例如一个人如果通过基因检测被发现携带不太良好的基因,那么父母为了下一代可能会人为进行改变,引发一系列的伦理学问题。
而以人类当前的技术,对于胚胎、基因及全部的生物体系还没有完全的把握,像基因编辑这类技术就会引发诸多问题,可能会将一些不良基因遗传给后代。另外基因测序的准确性也需要不断地测试作为保障,目前尚无统一而明确的标准,所以每次得出的结论差异较大,因此还不是特别靠谱。
不论是从商业化角度还是技术伦理角度来看,基因测序都需进一步成熟,而不是赶鸭子上架强行商业化,故而仍需要相当长的冷静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