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百度贴吧持续处于风口浪尖,继“卖吧”、“整改”风波之后,又陷入“约谈”事件。昨日,北京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官方公众号发布消息,称依法约谈百度执行总编辑,原因是百度贴吧存在严重的不良及违法信息。
这并非百度贴吧首次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早在去年5月,百度贴吧就曾因涉枪涉暴、贩卖个人信息、发布淫秽色情信息等问题被公安部约谈,并被责令自清自查,限期整改。今年1月,百度又因同样的问题被网信办约谈。
不难发现,此次网信办的约谈显然是上次整改不力导致的结果。而三番五次被约谈似乎也反映出了百度对贴吧放任自流甚至是自暴自弃的态度。
其实,百度贴吧问题的存在并非一两日所能形成,而百度贴吧的衰落反映出的也不单是百度贴吧自己的问题。分析百度贴吧和各类论坛出现的问题,或许能够使当前网络发展存在的深层问题得到佐证。
一、互联网发展存在三大问题,论坛兴衰或能作为佐证
昨日,是万维网(www.wan-wei.net)创立28周年。万维网创始人蒂姆·伯纳斯-李勋爵在Web Foundation网站中发布了一封公开信,内容主要涉及到当前网络的发展方向以及如何利用网络为全人类的福祉而奋斗。
在信中,蒂姆勋爵肯定了互联网在发展过程中为人类的平等做出的巨大贡献,但也表达了对网络发展与日俱增的担忧。他认为,若要网络继续为全人类的福祉做出贡献,就必须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个人数据失控;
第二,谣言传播过于迅速;
第三,政治网络广告过于模糊。
要借助贴吧和论坛的兴衰佐证这些问题,不需细细叙说那些年它们的崛起与衰落,那只会徒惹伤怀。但有必要在历史中撷取一些有代表性的片段,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尽力找出一些可能实现的解决办法。
1.个人数据极度失控,贴吧成黑色经济链中的一环
第一个问题,相信是当下身处互联网时代的人们最有深切感受的。如今不论是网站还是各种应用,都会让用户填写一堆个人信息。甚至许多网站的运作模式是:免费提供内容,但交换条件是用户的个人信息。
从法律层面来讲,这些条款是合法的。因为我们经常会在注册页面的底部看到“您已同意xxx全部条款”字样的链接,我们需要在它旁边的方框内打对勾才能注册成功。但当我们点进去这个链接时,会发现我们根本搞不懂也没兴趣去逐条阅读那些冗长的法律文案和网站说明。
然而,到最后我们往往都会同意,这是因为用户心里实际上并不反对这种以个人信息换内容的形式。尤其在中国,付费意识相对薄弱,而且虽然近年爆出许多由于用户信息外泄而导致的恶劣事件,然而在很多人的实际意识中,仍然对用户信息重视不起来。
这里实际上牵涉到利益问题。对于论坛来说,用户信息具有极其重大的作用,因为这涉及到流量变现的问题。而流量变现对论坛来说算得上是主要的营收方式。论坛中的广告个性化推送,即是基于对用户数据的掌握及对用户兴趣的精准挖掘而实现的。
说到用户数据,百度贴吧一度极为春风得意。在2008年,百度方面曾透露其用户贴吧创立数已达200万,日活跃用户数高达上千万,累积发帖数量更是达到30亿。据排名网站Alexa统计,贴吧流量占整个百度总流量的19.6%,成为其主营的网页搜索业务之后的第二大业务。
然而也正因为对用户数据的掌握,出现了一些事情。当时有一则《局长被百度吧主敲诈》的帖子极为火爆。内容是某县局长突然发现自己在他人眼中成为了受贿和包二奶的“红人”(实际上内容纯属子虚乌有),调查后发现一切传言均来源于当地的贴吧。可当局长要求吧主删帖时,对方开口就要10万元,否则免谈。
这一事件反映出了互联网中的信息掌握者利用个人信息牟取不正当利益的现象。划地为王、贴吧敲诈、付费删帖…这一系列问题的背后,是法律的缺失和监管体系的不足。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贴吧俨然变身为黑色经济链中的一环。
这里面反映出的另一个问题是,当初的个人信息交换其实相当于一个陷阱。我们的个人数据被收集,就等于进入了互联网商业团体的“暗箱”之中,它不再是我们的个人数据,这些数据的分享时间、对象,以及分享之后所带来的利润,和用户再无关系。并且商家拿走了个人数据,就不会再问用户对数据公开程度的意愿,这也是导致上文中局长被敲诈事件的根源。
此外,蒂姆勋爵还表示,这些数据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在国外,互联网公司可以与政府合作,使得政府借此对公民在互联网中的行动掌握的更为透彻,并推出极端的法律来践踏公民的个人权利。
例如在国外某些高压严重的地区,会出现博主被杀或被囚事件,政治对手也同样处于监视之中。而在某些声称将公民权益视为第一的国家,公民也同样处于过分监视之中。甚至由此导致了“寒蝉效应”(法律用语,指人民害怕因为言论遭到国家的刑罚,或是必须面对高额的赔偿,从而不敢发表言论,如同蝉在寒冷天气中噤声一般)。
对言论自由的过度限制,将导致民众不再关心公共事务,人们也不能在网络上自由地探讨性别、宗教等事关国家发展的重要议题。这严重违背了互联网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的原则。
2.谣言传播愈演愈烈,用户群体不断变迁
第二个问题也同样阻碍着互联网的发展。谣言传播,既是互联网言论自由产生的现象,也是个人数据失控导致的另一种恶果。
贴吧发展到2010年,已坐拥了极为庞大的用户群,亟待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比如“开放化”的“i贴吧”。而这时社交网络已然普及,微博作为新兴传播平台迅速火爆,无数粉丝等待他们的大V发声,无数的口水和感悟也每天都在产生。
“粉丝超过100个,你是本内刊;粉丝超过10万个,你是都市报;若超过1亿,恭喜你,你是CCTV”,这个段子贴切地反映出了用户粘性的重要程度以及新兴网络平台的火爆程度。此外,许多论坛也于同时期迅速崛起,总之贴吧不再是唯一的选择。
面对这种现象,贴吧希望利用庞大的用户数,成功向社交转型,然而以失败告终。此时贴吧的优势变为劣势,即群体独立化。每个贴吧都变为了小型的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社会性网络服务),吧内粉丝群已然固化,帖子外又有错综复杂的暗涌,致使社区无法统一。加之贴吧倾向于马甲化,严重的壁垒使商业模式无法顺利开展。由此可见,贴吧的夭折与微博的兴起绝非偶然。
互联网的变化衍生谣言传播现象。绝大多数人开始往返于社交媒体和论坛之间,从中获取新信息。当获得足够的点击量之后,网站、论坛及社交媒体皆可获利。但问题在于,网站是根据不断收集到的用户数据来展示信息链接的,而论坛中的信息来源往往未曾经过验证,甚至是以讹传讹。
这种机制极易产生假新闻,或者是根据某人的偏激思想不断推荐相关阅读,进一步加深偏见。掌握大数据的同时,还派出“僵尸大军”,一些别有居心的网站主或论坛主就能够通过对网络传播的操纵去迎合商业甚至是特定的政治观点。
谣言传播迅速的现象,还可以从对互联网用户变迁情况的分析中看出一些端倪。
2003~2005年,发展初期。用户主要为80后,少数为70后、90后。
在贴吧和论坛兴起初期,发达地区有计算机消费水平的人多为心智健全的成人。而少数70后也会出于对新事物及民生实事的兴趣参与进来,部分90后则专注于游戏及动漫。此时贴吧和论坛氛围极其优良,内容主要围绕民生、人物、新闻、球赛。
2006~2008年,飞跃期。80后仍为主力,90后数量骤增。
这一时期,中国家庭互联网普及率急剧攀升,但官方监管力度不够,氛围开始有所变化。作为主力军,80后在此时创建了部分大型贴吧,但也有许多人因家庭、事业及整体环境的恶化而退出。ACG文化则在此时突飞猛进,满足了90后追求新奇的心理,该类贴吧形成固定群体,并吸引后来的年轻人加入。
2009~2016,稳定-衰落期。主力为90后、00后,80后用户数锐减。
这一时期,明星、游戏、娱乐类型的帖子泛滥。大环境素质低下,高质帖稀缺,暗箱操作频现,贴吧趋于商业化。
由于用户群体的变迁,谣言也在这一时期愈演愈烈。90后、00后多数涉世未深,容易受到互联网不实信息的裹挟,论坛和贴吧自然成为谣言滋生和传播的温床,这也是导致谣言传播过于迅速的重要原因之一。
3.数据失控,谣言传播,导致观点被操纵
个人数据的失控,谣言的迅速传播,导致了上文提到的对商业甚至政治观点的操纵。
比如在去年的美国大选期间,Facebook上每天都会出现超过50000种类型的政治广告。这是因为挖掘个人数据的算法日益成熟,使得政治公司可以为个人量身打造专属的政治广告。
这种广告还会被用来实现不道德的目的。如将选民引向虚假网站,或使跟从者背离民意测验等等。不管最终目的何在,这都绝对不符合互联网建立的初衷及所提倡的原则。
二、互联网基本准则应遵循,解决问题需多方努力
以上都是在互联网发展中逐渐形成,并积弊颇深的问题。解决的方案并不是一篇文章可以论述清楚的,不过想要解决问题,也并非无迹可寻,重要的是各方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做一些改变。
比如,网络公司可以调和折衷,通过建立个人“数据仓”、寻找个人获利模式等方式,使得用户自身能够获得一定的数据控制权;
此外,互联网监管要到位,但也要反抗监管的滥用,保证互联网在法律限度内的自由;
对于谣言,需要各方坚决抵制,而且避免相关利益方来控制对于正确与错误的认知;
在技术层面,互联网需要更多的算法透明,用户有必要意识到某些决定将对生活产生何种影响,这需要设定一些法则。
互联网能够走到今天,已不仅仅是个人的发明,而是包括你我在内的每一个人都已经或正在参与到对它的创造和发展之中。博客、微博、照片、视频、应用…这是全球数亿人共同创建的网络社区。每一个网民都曾参与过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争鸣之中。
曾经,我们都曾参与到网络建设中去,而当它不可避免地出现问题之时,每一个网民也都有义务规避并更正它们,让互联网回归平等、公开、透明的本质,从而建立起一个真正美好的“地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