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的疫情持续加重,其全面封锁措施的时间将会延期。对于全球芯片产业来说,更糟糕的消息是,目前意法半导体供应商在马来西亚的Muar封装厂有上百人感染了新冠,超过20人死亡。
鉴于此,当地诸多半导体工厂生产线被要求维持低度人力运作,一旦工厂出现感染状况立即关闭。这当然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安全,然而如此一来会加剧全球“缺芯”的情况。因为马来西亚是“半导体封测重镇”,占全球半导体封装市场将近13%的份额。
此种趋势之下,中国的芯片也会跟着短缺,中国市场上几个领域的多家巨头都将会或已经受到波及。中国疫情控制得很好,但是芯片却无法自给自足,并且芯片市场面临诸多待解决的问题,而阻碍中国芯片产业发展的因素不仅是被“卡脖子”,还有其他原因,陷入一种相当尴尬的境地。
不过“内忧外患”的局面在某种程度上能倒逼中国芯片产业进步,中国各个层面也在为芯片努力,在困难的境地中寻求生机。
一、马来西亚疫情加剧芯片荒,中国企业受影响尤其严重
现在马来西亚的疫情导致总理穆希丁8月16日辞职,因为马来西亚民众对他未能控制好疫情十分不满。8月17日,汽车电子公司博世中国区执行副总裁徐大全在朋友圈发文表示,由于Muar已关厂数周,还被当地政府要求关闭部分生产线至8月21日,导致博世ESP/IPB、VCU、TCU等芯片8月份后续基本断供,这会让中国汽车行业受到巨大影响。
马来西亚是全球半导体产品第7大出口国,来自世界各地的50家半导体巨头都在马来西亚设立了封测厂,其中多数都是跨国公司,包括ASE、英特尔、美光、英飞凌、德州仪器等。而中国台湾的奇力新、广宇等被动元件厂商也都在马来西亚有工厂。现在这些工厂的生产线都只能维持10%~20%的低度人力运作状态,也就是保持不关机,生产芯片是暂时不可能了。
去年3月,马来西亚就因疫情采取过相似措施,直接引发全球半导体的缺货与涨价潮来袭。而此次的一系列措施同样让许多方面都受到了波及。英飞凌方面本月初就表示,受此影响,本季的车用晶片产量只能维持上一季度的水平,英飞凌CEO认为,芯片供应本就吃紧,在马来西亚疫情之下生产会备受打击。
安靠总裁Giel Rutten认为,目前供应链方面遇到挑战:设备交货时间延期,而材料供应方面也面临困难。意法半导体CFO Lorenzo Grandi表示,马来西亚工厂停工将对第三季度收入造成影响:“工厂关闭肯定会对我们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能力产生影响”,同时也会拉高产品的价格。
此种情况将使得多个行业受到持续冲击。首当其冲的是手机等电子消费品行业,三季度苹果打算推出新品,然而美国一半的半导体进口都依靠东南亚国家,所以苹果新品的生产必然会受到阻碍。此外日韩等国家的相关业务也将受到影响。韩国三星电子上个月透露,其手机业务的收入因为越南暴发新一轮疫情而出现下滑。而此次马来西亚的疫情对它们也无疑是“雪上加霜”。
在全球半导体市场受马来西亚疫情影响的趋势之下,中国也不能独善其身,甚至面临的情况可能更糟糕。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难以忍受“缺芯”的困境,在社交媒体发文 “抽芯断供供更苦,举杯销愁愁更愁”。之前他就曾透露出对芯片的迫切需求,表示虽然和中国与国外企业都在芯片方面有所合作,然而一辆车需要1700颗左右的芯片,所以并不能过于乐观。
而从现在的情况看,马来西亚的疫情使得2021年8月成为挑战性最大的一个月,因为在芯片短缺之后,多地疫情的严重会进一步增加供应链的压力。
在何小鹏的这条朋友圈下面,小米CEO雷军以一个“唉”字作为评论。看起来中国的智能手机行业也因为马来西亚的疫情而不容乐观。
从华为被美国“卡脖子”之后举步维艰的情形,就可以看到中国市场上的许多领域在芯片方面都对国外有严重的依赖。
二、中国芯片产业崛起之路艰难,面对危局“命悬一线”
其实我们也不愿意依赖国外,这实属无奈之举。中国芯片产业一直处于一种艰难前行的状态,与美国对中国实行的“科技战”脱不开干系。所谓科技战,就是对中国的科技巨头进行打压,从而达到遏制中国产业升级的目的。
从2019年开始,美国陆续将华为、中兴、中芯国际等多家中国科技巨头纳入出口管制黑名单。到了去年5月15日,美国宣布全球使用美国技术的芯片制造企业都不准给华为代工。
可以看到美国用心相当险恶。然而中国可是从2004年就开始大力发展芯片产业了,到2019年美国发起科技战,这中间也有15年的时间。可15年的发展,和国外在芯片产业方面的差距依然不小。
2019年,中国能生产出的最先进的光刻机是90nm,与荷兰最先进的光刻机有3代的差距。当时中芯国际虽然实现了28nm芯片的量产,可这个成绩背后多是靠美国的技术和设备实现的。
之所以发展了十余年中国的芯片水平与国外还相差如此之多,除了技术方面的落后和被制裁的外部因素,还有其他原因。
从芯片产业本身来说,该产业需要大力度的投资,而且风险很高,回报周期长。如此一来,中国的民间资本就不愿进入,主要靠国家力量拉动。这样形成的助力远远不够,导致中国的芯片产业没有办法形成市场化的良性循环。
此外,中国的企业很多都不愿意用国产芯片。毕竟国产芯片的水平比国外芯片差了很多,质量无法保证,作为企业谁也不愿意冒险尝试,宁愿花高价购进国外芯片也想求一个稳妥。
因此国产芯片即使造出来也卖不出去,后续的市场循环、升级迭代、人才吸引就更不用想了。良性循环根本没有,恶性循环倒是存在于中国的芯片产业,长此以往情况自然更糟糕。
在美国最初发起科技战之时,不少中国企业还抱着一线希望,觉得美国不卖给我们芯片,也总能在其他国家买到。然而2020年美国得寸进尺的手段彻底断了中国企业的幻想,不过美国在让我们陷入绝境的同时也提供了“机会”。
虽然中国在芯片方面如今仍会因马来西亚疫情而受到严重影响,但有些改变也在悄然发生。
三、困境倒逼中国芯片产业发展,窘境中焕发生机
在看到美国的“狠辣”手段之后,许多企业大量购进国产芯片,这样即使到了绝境,也能靠国产芯片支撑一段时间,让企业不至于停产。
当然只靠“无奈式购买国产芯片”的方式作为动力还远远不够,国家层面的力量也是相当重要的。在美国宣布对华为“卡脖子”之后,中国方面在1个月后就宣布了推出科创板。
科创板一经推出,中国的民间资本对投资芯片产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原因很简单,因为其中有利可图。
中国之前的资本市场平台限制颇多,要直接修改牵涉太多,也不利于金融稳定。所以单独打造了科创板,为国家扶持的产业量身定制了一套全新规则。对于芯片产业,资本投入很容易就能在科创板上市,估值都比较高,而且投资资本在2年限售期结束之后,即可套现离场获得丰厚回报。
有了科创板,民间资本被撬动,芯片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两年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芯片产业如火如荼,以前整个中国的芯片产业门庭冷落,现在赛道却是拥挤热闹,几乎所有资本都想进入分一杯羹。
资本踊跃,用工成本也迅速提升,吸引了全球的芯片方面的人才都来到中国。同样的工作岗位,在中国拿到的薪资是国外的3倍多。可以预测,未来还会有更多人才涌入中国芯片产业,推动芯片产业的进步。
此外,企业也在努力。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8月17日在华为心声社区发文称:美国给华为制造了不少困难,但这些困难是可解决的。目前芯片可以设计但没人能帮助制造,华为产业链的伙伴还在攻关。
在国家、企业、资本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国的芯片产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2022年,中国28nm光刻机将正式面世,使用的是完全去美化的国产技术;2023年,多条14nm国产芯片生产线将实现量产;2025年,7nm国产芯片也有望实现量产。届时中国的芯片制造业将实现90%以上的芯片自给,可以无视美方制裁,基本实现芯片自由。
由此可以看到,中国芯片产业虽然目前还受到诸多外力的牵制,但危中有机,仍可绝地求生,并且已经显露出更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