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又打算上市了,这次能成功吗?9月13日,喜马拉雅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根据其招股书上的信息来看,截至2021年6月30日,喜马拉雅上半年营收为25.1亿元,同比增长55.5%,全场景月活跃用户已达到2.62亿,其中包括IoT及其他第三方平台月活用户1.51亿。

喜马拉雅再传IPO消息,音频巨头上市缘何屡战屡败?-最极客

而在喜马拉雅的战略投资者中,包括了百度、腾讯、小米、索尼音乐等各领域的巨头。财务投资者则包括挚信资本、高盛、兴旺投资、普华资本等知名机构。喜马拉雅在2020年12月完成5.57亿美元的E2融资,2021年3月12日完成3.25亿美元的E3轮融资,2021年4月12日完成2000万美元的E4轮融资。

从喜马拉雅自身的发展来看,不论是内容、体量还是名气,都已跻身于中国音频市场的第一梯队。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各方面都领先的平台,却从2015年开始就在为上市问题来回折腾,在美股、A股、港股之间反复多次都未能成功。

最初,喜马拉雅选择了纳斯达克,但由于其属于传媒性质的音频应用,禁止或限制外商资本进入,为此喜马拉雅搞出了VIE架构,让外商资本能获得利润,又不用实际控股权。

然而到2016年,中国知识付费市场崛起,音频行业迅速发展,于是喜马拉雅取消了VIE架构宣布回归A股,但是在A股上市必须要连续盈利3年,喜马拉雅却在2018年~2020年连续亏损,累计亏损金额达到20亿元,自然也是上市无望。

那么,喜马拉雅为何在上市问题上屡屡碰壁呢?

喜马拉雅再传IPO消息,音频巨头上市缘何屡战屡败?-最极客

喜马拉雅之所以亏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用超出总营收40%的费用去购买版权和进行市场营销,这部分费用合计高达16.8亿元,而业内音视频企业这部分支出的平均水平为总营收的20%。

也就是说喜马拉雅为了内容不惜下了血本,然而付出和回报并不一定成正比。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份音频专辑能卖出10万份已属爆款,而知识付费经过市场几年的试炼,也早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割韭菜”的代名词。通常来看,知识付费的用户复购率只有10%,几乎都是一次性消费,用户粘性基本没有。

所以尽管喜马拉雅为了内容背负了沉重的成本支出,可很明显用户并不买账,所以喜马拉雅也很难盈利。

在内容方面,喜马拉雅确实涉猎甚广,但却并非用户刚需,况且其他音频应用也都在迅速崛起。尤其是在2021年,TME长音频MAU渗透率从去年同期的5.5%升至20%,快手去年推出了播客应用“皮艇”,字节跳动基于番茄小说推出了有声书应用“番茄畅听”,喜马拉雅要面对的是一众实力不弱的对手。

喜马拉雅再传IPO消息,音频巨头上市缘何屡战屡败?-最极客

此外,之前上市的“音频第一股”荔枝的状况也不容乐观。从发行时11美元的股价跌至2美元,市值也由最初的5亿美元严重缩水。比起荔枝单一的打赏盈利方式,喜马拉雅的渠道似乎更为多元,能让资本市场更为钟爱,然而内容成本居高不下,用户付费率却无法提升,加之荔枝的前车之鉴,喜马拉雅的前景也未必一片光明。

综上所述,此次喜马拉雅想在港交所上市未必能成。即使成功,喜马拉雅也必须先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否则未来的发展仍充满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