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年一度的高考又正式来临。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自2010年以来,全国高考人数就维持在900万~960万人之间,今年这一数字仍然保持在不错的位置,全国有940万考生统一参加高考。
对于考生而言,不仅要努力学习考出好分数,高考之后填报志愿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今年在这一环节上,考生将会有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教育部在今年3月13日发布的《关于公布2016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中公布了全国各高校今年的新增备案和审批的本科专业名单。从中可以发现,大数据技术、数据科学、物联网工程及网络空间安全等新兴学科显著增加。
随着社会进步与时代发展,先进科技渗透到各领域,其中也包括教育,此趋势从高考与科技结合的愈发紧密可窥见一二。不仅表现在招生专业方向的转变,也表现在高考本身与科技的联系中。
教育紧跟时代步伐本无可厚非,但许多院校却在增加新科技专业方面有“跟风”之嫌,可能会导致这一领域产生“泡沫”,造成一些不太好的影响。
一、高考招生专业与科技结合,符合时代发展与市场需求
近两年,许多高校增设了与科技和互联网相关的专业。
部分高校新增专业一览
以网络空间安全和信息安全为例。网络安全是2015年获批设立的工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信息安全则是计算机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根据数据统计显示,包括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在内的8所高校获批网络空间安全专业,而北京印刷学院及太原理工大学等十余所高校获批信息安全专业。此外,还有4所公安院校获批网络安全及执法专业。
为何高校热衷于开设与科技和互联网紧密结合的专业?从大环境角度而言,国家对科技和互联网愈发重视,身处教育前线的高校会响应国家号召,国家也会给予开设这些专业的高校一定的补贴。而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创新对人才的需要。
在大数据领域,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有着非常广泛的从业选择。从零售金融到互联网电商,从医疗制造到交通检测,对大数据的需求无处不在,薪酬自然也十分丰厚。
在网络空间安全领域,人才也极度稀缺。四川大学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教授陈兴蜀表示:“全国每年培养的网络安全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只有约1万名,专业人才的缺口非常突出”。但与之相反的是,社会上对于这一类人才需求度颇高。
360董事长周鸿祎表示:“无论是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还是国家对网络安全的重视,都意味着网络安全行业处于一个上升阶段。但根据我们招聘的情况来看,网络安全人才依然十分稀缺”。
目前,360公司已与武汉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创立了网络安全创新研究院,用以培养这方面人才。网络安全人员在未来同样是很有前途的职业,在近年的中国和美国,一个高水平的安全研究员很容易挣到上百万年薪,甚至在行业中被争抢,年薪也可能涨到千万级别。
网络安全、大数据等新兴人才供给的严重不足,以及各层次人才面临短缺的现象,可在一定程度上为高考考生选择专业提供指引。
根据麦肯锡分析报告显示,到2018年,大数据领域的工作需求急剧扩大,工作岗位激增。大数据科学家的缺口将在14万到19万之间,而懂得利用大数据做决策的分析师及经理的岗位缺口预计可能达到150万。在拉勾网发布的《2017互联网人才流动报告》中,数据开发也以20万的年薪名列互联网行业高薪职位榜单之首。
生产力的需要催生了商业模式的转变和人才需求,也促使各大高校加紧了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除了名校开设了互联网相关专业之外,如齐鲁工业大学及安顺学院等一般的地方院校也设有此类专业。
教育的与时俱进,通过高考招生的变化得以体现。此外,高考本身也与科技的结合愈发紧密。教育在不断变化中改革,确实应该在这一过程中吸纳社会的变量元素并紧跟时代的步伐,但许多院校开设的科技互联网相关专业都存在着“名不副实”的问题,甚至颇有“跟风”之嫌。
二、高考与科技紧密结合,但开设新专业存在噱头之嫌
近年来,高考中出现机器人答题、全程GPS定位、移动视频监控等高科技产物,甚至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来押考题和填报志愿。
关于机器人答题,分析已经很多,此处不再赘述。不过,关于作弊问题,是历年来高考过程中重点打击的恶劣行为。今年,全国从印刷厂到考区,都采取了全程GPS定位及移动视频监控。此外,还有相应的措施防止考场外有人通过高科技手段作弊,例如北京市92个考点都配备了监测设备,可以探测无线隐形耳机及考场无线作弊信号,最终确定作弊者位置。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教学资源中心副主任陈岗表示,如果有手机或其他强烈无线电信号,监测设备都可以听到相应的声音,而且就连传输过程中细微的讲话声音都能听到。此前,由于各地公安机关的统一部署,还打掉了一个利用手机APP组织考生作弊的团伙。
先进的科技除了可以在高考考场上起监控作用之外,还可以用来押考题或填报志愿。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用大数据预测考题的做法已然出现,许多信息供应商也将其作为主打功能之一。例如前几年,百度曾押中了上海卷的命题作文。百度大数据技术通过将现有数据与实时数据相结合,建立其与高考命题的关联。而后使用百度大脑对前面提到的大数据进行智能分析,通过“概率主题”模型算法模拟人脑思维,反向推导出作文主题及关联词汇。从而进行主题预测,并提供关键词、素材及押题几率等。
不过,这类技术并非完美。因为大数据库往往会给出50多个关键词,每个关键词大约有3篇范文和大量素材,总计100多道作文题目,而高三阶段本身就会复习到大量的作文题。此外,大数据的押题结果不仅能让考生看到,命题者也同样能看到,近年来思想多元化,作文思辩性增强,即使是范文也未必优秀。因此,这样的押题其实意义不大。
在志愿填报方面,国内也有一些公司在利用大数据做在线测评平台。结合大数据技术,从心理学角度测试考生的性格、兴趣、爱好、潜质等,再自动挑选出合适的专业,并生成一份报告。
然而,以当下相关水平来看,这种预测方式也会让许多考生觉得“不靠谱”。毕竟是新兴行业,对数据的收集尚不齐全,而且高考报志愿有太多的变量因素和主观意志,大数据技术目前充其量也就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要完全依靠大数据报志愿可能还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发展过程。
与上述状况处境相同的,还有高考招生专业的转变。
虽然与时俱进是好事,但现在一些高校设置的专业过于“超前”,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些专业的设置有“跟风”之嫌。
例如前几年,电子商务领域刚被炒热,许多大学纷纷开设电商专业。不少人因觉得新鲜而报考,但后来学生普遍反映课业设置杂乱,导致“学而不精”,加之不少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对这一专业的体验和评价都不是太好。
现在增设的诸多专业也同样如此。互联网行业的爆发也引得许多院校“跟风”,甚至以此作为噱头招揽学生。许多实力不够的院校开设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工程等学科,看似高精尖,实际上并无“真材实料”。严格来说,其中的某些专业并不能被称为“学科”,而是直接将热门词汇平移过来的结果。据说还有院校开设VR、无人机甚至是3D打印等专业,噱头之嫌就更重了。
虽然开设高科技专业看起来是好事,但许多院校采取的都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的做法。这类专业兴起没几年,专业人才紧缺,许多教师都未必对新兴专业了解透彻,只是用老方法讲新课程而已。
说到底,无论是高考过程中用到新科技,还是高考专业招生的变化,都是教育领域与时俱进,向着高科技方向改革的表现。这种变化本身值得肯定,也无可厚非。但是,任何领域在进步的过程中,市场利益的驱动都必然会引发一些负面现象,比如利用APP作弊,或是高校“跟风”开设有噱头之嫌的新专业等。创新值得鼓励,但问题也同样应引起重视。发现问题、重视问题并解决问题,如此才能促使教育与科技的结合走向更加良性而健康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