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共享经济在中国兴起,并逐渐火爆。既有被舆论讨论的热火朝天的共享单车和共享汽车,也有新近出现的共享充电宝与共享KTV,甚至还有共享雨伞。各种事物都想要和“共享经济”挨边,似乎没有什么是不能共享的。
在这种大潮中,“共享房屋”模式也悄然兴起,这种由国外传到中国的在线短租业务从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逐渐向全国的各个城市渗透,并有扩张的趋势。像小猪短租、途家、木鸟短租、朋友家等平台相继出现,并取得了还不错的成绩。
共享房屋之所以能在中国兴起,与市场需求是分不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个性化、差异化的体验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在住惯了高度模式化的酒店之后,共享房屋的出现无疑能够极大地满足消费者这方面的需求。目前中国的酒店行业已经相当成熟,但照现在的情况来看,未来共享房屋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抢夺酒店的市场份额。
不过,共享房屋对于国人而言,是个新鲜事物,而国人对于新鲜事物的态度一向小心谨慎,从Airbnb在中国遭受冷遇这一点就可窥见。当然,这背后还存在更深层次的原因,而这些原因也是阻滞共享房屋模式在中国发展的因素。
对于中国市场来说,共享房屋属“舶来品”,中国在这一领域尚处“拓荒期”,这片“蓝海”蕴含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但行动起来却会遇到诸多难题。
一、国内短租市场潜力巨大,满足用户需求或与酒店争夺市场份额
说起旅行或出差,如果要在外面过夜,一般会想着找个舒服的酒店。但酒店住久了也委实有千篇一律的感觉。而短租房性价比高、特色浓郁且家居感强,对于用户而言是非常新奇的体验,与传统的酒店客房相比更具优势。
这种优势让其在中国慢慢打开了市场。据中国产业调研网的相关信息显示,短租已然成为国人出行的新选择。
实际上,共享房屋的市场规模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不可小觑的。
据金融分析公司海纳国际集团公布的数据显示,民宿份额在近几年均呈现出平稳上升的趋势。2014年,金额达690亿美元,占据了市场份额的16%。到了2016年,占市场份额的18%,金额达到880亿美元。
预计到2018年,全球酒店客房预订额将达到5550亿美元,而民宿所占份额会达到1060亿美元。这意味着,民宿会占到市场份额的19%。
在全球的大趋势中,中国民宿的发展状况也相当不错。单就市场规模而言,中国的在线短租市场规模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就已增长7042%,在线平台发展之迅速由此可见一斑。另外,用户的使用习惯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成型。据相关数据显示,仅2016年10月份,中国在线短租活跃用户的规模就占了在线酒店预订活跃用户的20%以上。
那么,这些平台如何吸引用户?中国的消费者又为何会对这一新兴模式产生兴趣呢?
其实这两个问题需要反过来看,先要了解中国消费者的心理,才能知道平台是如何根据消费者的心理和需求采取相应的经营模式的。
在中国,酒店早已是司空见惯。过去人们出去玩习惯住酒店也只能住在酒店。虽说酒店体系已经成熟,也因此高度标准化。通常来看,高度标准化的事物总是会少了一些“人情味”,给人冷冰冰的感觉。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讲求“人情”的社会中,时间久了难免会使消费者心有不足。
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有这种感觉,酒店住的多了,我们能够说出哪家酒店设施好、环境舒适,但很难说哪家酒店“有特色”。这涉及到个性化和差异化层面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社会愈发多元化,这也让人们更注重内在体验,追求与众不同。
就拿住宿环境来说,有人喜欢小清新,有人喜欢极简风格,还有人喜欢民族风。传统的酒店是很难满足这种多元化需求的,但短租行业恰好能弥补这种空白,解决用户痛点,给用户更为细致的体验。
需求多元化,市场自然就跟着多元化,不同的短租平台就衍生出不同的经营策略。通过比较典型的平台,或许能大致窥见中国短租行业的运作模式。
例如途家和小猪短租,这两家平台都被称为“中国的Airbnb”。但实际上,它们与Airbnb的运作模式和理念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众所周知,Airbnb在国外的发展极为迅速。然而进入中国市场却遭遇了诸多波折,2012年于香港设立首个办公室,却因被当地政府指责抬高房价而转战新加坡,直到2015年8月才正式进入中国内地。
与此同时,Airbnb引入了红杉资本中国与宽带资本两家中国的风投机构。前者的创始人是沈南鹏,即携程创始人,熟谙中国互联网的创投生态。后者的创始人田溯宁头衔很多,人脉广泛。这些都能为Airbnb进入中国市场创造极大的便利条件。
尽管Airbnb做了看似充足的准备,但还是低估了中国市场的特性和复杂性。不够“接地气”,加之中国本土的一批平台迅速崛起,Airbnb在中国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Airbnb的经营模式和理念,在其官网首页上有一定程度的体现。在中国市场,Airbnb倾向于培育中国游客海外旅游居住Airbnb的理念。可以在其官网上看到世界各地房子的精彩故事,却很少提及中国的相关情况。
这样的空白给中国本土的短租平台的崛起和发展提供了机会。在2011年到2012年间,途家、蚂蚁短租、小猪短租、住百家等平台先后进入短租市场。据艾瑞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在线短租市场从2012年加速起步,市场规模为1.4亿元人民币,2015年中国在线度假租赁市场交易额高达42.6亿元,预计今年此规模将会达到103亿元。
在林林总总的平台中,运作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小猪短租和途家。
小猪短租主打“有人情味的住宿”,其官网界面类似于Airbnb,共享房源多来源于个人,从房客的消费中收取服务费,这笔服务费已算入其官网的显示价格。价格低廉是该平台的主要竞争点,整体均价为325元。
与小猪短租不同,途家共享的房源多来自于开发商,按房间大小从楼盘开发商处收取平台费。该平台最早是在旅游地产集中、旅游消费观念较为成熟的三亚地区做空闲房间的度假式公寓,注重度假旅游的概念并追求房屋标准化,其房屋成本高于民宿。从官网页面上看,途家更像携程、去哪儿等酒店预订平台。
由此可见,Airbnb在中国市场与国内的短租平台竞争时,面临着本土化、用户及房源等多方面的挑战,抢夺市场的难度也就更大。
综上所述,中国用户对短租需求逐步扩大,市场蕴含巨大潜力,这一市场需要深谙中国文化和社会环境的企业深耕。在这一点上,国内平台的优势远大于Airbnb。照此趋势发展下去,短租平台可能就不只是作为传统酒店的补充,甚至可能分走酒店的市场份额。不过,也正是因为中国的整体环境,这一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也会遇到诸多难题。
二、中国短租模式尚未成熟,建设信用体系仍是难点
共享房屋这种模式在中国发展遇到的最大阻碍就是信用问题。
正如前段时间在Airbnb中出现的“上戏学生毁房”事件,当事人“若风”在损坏房屋内设施后将房主拉黑,企图以此逃避赔偿。
说到底还是因信用体系未能构建导致的。Airbnb之所以能在欧美国家做的风生水起,主要是由于这些国家信用体系完善,使得公民能够有序行事。在信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短租是热门需求,生意自然就能做起来。
反观中国,尽管信用体系也在逐步建立,但还并未完善和全面渗透。所以就出现了损毁房屋、图文不符、房间设施不够完善等诸多问题。此外,中国社会是“熟人好办事”,去陌生人家住或把房子交给陌生人,终归是不太放心。
笔者以前去旅游或出差时也曾考虑过民宿。但是考虑越多顾虑越多,最终放弃了民宿而改住酒店。这是出于一种对成熟体系的安全感和对新鲜事物的天然排斥感,说到底,短租行业要摆脱目前这种前景广阔但发展迟滞的尴尬局面,还需等待体系的逐步完善。
最重要的当属信用问题。当然,这一方面正在走向成熟。网络的发展及实名制使得个人信用及个人评价能够留存,给后来的消费者提供参考。网络实名制与评价体系的发展,可以使得网络愈加真实化。
这类似于淘宝的发展历程。以前很少有人敢把钱存进支付宝,对货款通过第三方平台转交给商家的形式更是不敢相信,因为那时许多人都认为网购容易遇到骗子。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大众心理层面对信任值的不断突破,渐渐地相信和认可了网络交易的行为,目前移动支付的蓬勃发展就是最好的证明。
由此可见,通过一个信用体系构建起短租的信用度也是极为必要的。但更深层次的难点就在于国内信用体系的不健全,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则需要很长的周期。
尽管问题重重,但对短租的需求是不可逆的趋势。中国交通发达,人口流动量逐年增加,旅游业也迅速发展。这类需求的增长必然伴随着需求质量的提升。标准化的传统酒店越来越无法满足市场对个性化的需求,这可能会导致两种方向,一是标准化酒店转型,二是靠短租行业的发展来满足,而最有可能的是二者齐头并进,还可能共同反推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总而言之,“共享经济”已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而共享房屋也必然成为未来市场发展的一大趋势。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文化环境的影响和体系的不完善,短租行业仍会面临诸多阻碍。要获得进一步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